元旦小长假期间,市民张先生因接送朋友将汽车停在苏州工业园区水阁路上。一刻钟过后,他就收到了提示挪车的短消息。“盯着”张先生违停行为的,正是园区打造的“城市神经中枢”——集感知、研判、预警、决策、指挥五大能力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就在张先生停车期间,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监控画面上,张先生违停的时间、地点清晰可见。
15分钟灵活时间和短信提醒,给足了车主方便;而实时智能化监控,也为道路安全加了一道防护网。在园区,这样一张看不见的智慧城市管理网,不仅关系着城市道路的畅通,也为城市高效、便捷运行提供助力。据悉,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基于一网统管“1个愿景 5大能力 5大提升 3个目标”的总体构想,聚焦城运中心和城运系统两大关键,通过数据汇聚、智能融合、流程再造、科技赋能等体系建设,在主动发现、数据分析、实时预警、智能决策、人机协同等五个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借助这一系统,园区实现了“一屏观全貌、一网管全区”,促进城市高效治理,保障安全有序运行。
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需要一针一线“穿透”顽疾、破解难题。针对偷倒垃圾、偷捕、安全生产等领域,园区梳理出50个应用场景;“火眼金睛”也成了该中心的“出厂设置”:一期平台接入了7000多路视频监控、1.4万多个物联感知设备,并配备了无人机巡航,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中心的超强处理器和AI系统成了其“大脑”,把分散在31个单位的43个业务系统整合汇入,分析研判汇集的超4亿条政务数据。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还同时开发了21类AI能力和16类物联感知能力,实现了城市综合态势、运行感知分析、全流程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指挥等智慧应用“一把抓”。
“平台采用了5G技术,比起4G秒级响应,5G可以实现亚秒级甚至毫秒级响应,这对安全领域的快速响应非常关键。”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针对机动车违停柔性执法融合智能服务应用外,中心在大客流超融合实景指挥和自动巡航无人机水域治理方面也颇具亮点。“平台利用自动巡航无人机,通过蓝藻识别、偷捕鱼行为识别AI算法进行赋能,保障水域环境和安全。”该负责人说,自去年7月试运行以来,中心日均更新数据超150万条,日均工单超27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