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社区治理迈向深水区的背景下,多元治理主体间权责边界模糊、沟通机制缺失、自治活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党支部领航、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多方参与”的“3+N”四方治理共同体,通过纵向织密组织网络、横向搭建协同平台,推动小区从“散沙式”管理向“共生型”治理转变,绘就基层治理和美新图景。
党建根系深扎网格,构建纵向贯通的“红色引擎”体系
街道以组织力提升为核心,推进“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的治理模式革新,纵向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架构,将党的组织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通过把党支部嵌入网格、党小组扎根楼栋,推动党员在基层一线亮身份、优服务、作表率,有效破解以往多元主体协同不畅、资源分散的问题,为社区治理注入“红色统筹力”。
以文荟苑社区第八网格党支部为例,该支部由网格员任支部书记,吸纳物管委、物业公司负责人加入支委,构建“支部统筹、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当居民通过网格微信群反映公共环境问题后,网格党支部立即启动“问题清单—责任分工—进度跟踪”闭环处置流程,按照“民生小事不过夜”原则,第一时间组织物业保洁与红管志愿者组成专项清理队,7日内完成15辆“僵尸自行车”的集中清运;同步对接物业专业维修团队10小时内修复3处故障路灯;针对消防通道标识模糊问题,党支部牵头召开交警、物业、物管会三方现场会,一周内完成小区主干道及消防通道30处安全标线施划。这些“家门口”的改变,正是党组织发挥“粘合剂”作用的生动实践。物业从过去“等投诉派单”的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参与网格巡查、提前发现问题;居民则从拨打“12345”的单向诉求变为通过“网格议事群”实时反馈、参与方案讨论。四级联动架构的治理效能,在一次次快速响应中具象化为群众可见的获得感。
红色议事贯通四方,搭建横向协同的治理共同体平台
破解基层治理壁垒,关键在打通多元主体协作通道。街道横向搭建“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多元力量”四方协同平台,健全“3+N”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红管议事会”“四方联席会议”等“红色议事机制”推动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多元力量从“各唱各的调”变为“共弹协奏曲”,实现治理难题在“家门口”化解。
在翰林缘社区,四方协同平台的效能得到充分展现。针对隐患共治的架空层消防设施老化问题,社区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达成“隐患共查、资金共筹、进度共督”共识,完成29幢架空层消防喷淋和智能烟感全覆盖,筑牢安全防线。社区针对空间共建,盘活闲置绿地时引入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打造“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共享苗圃,使其成为居民自治的“绿色会客厅”;针对居民休闲需求,启动“民生微实事”机制,完成6处休闲椅选址、定制与安装,共建企业与志愿者同步参与细节优化,让“关键小事”精准对接民生期盼。
“小事”串联起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链条,印证了“3+N”机制的核心逻辑,即以党组织为“轴心”,以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多方参与为“轮辐”,通过制度化议事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整合治理资源,实现从“政府solo”到“多元合唱”的治理转型。未来,斜塘街道将持之以恒深化“四方协同”治理机制,以党建引领为“纲”、以共建共享为“要”、以民生需求为“尺”,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再升级。
编辑 徐希玲
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