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如何破解社区人手不足的困局?答案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一支1.6万余人的志愿者队伍里——从退休老人到外卖小哥,从青年党员到企业白领,他们用志愿服务兑换社区温度,织就了一张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网。
全民动员:从“冷眼旁观”到“热忱共建”
2020年,胜浦街道党工委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苏州工业园区赤道社会服务中心,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启动志愿者培育计划。在社区楼栋长的带领下,社工与志愿者在12个社区开展问卷、走访、访谈等活动,倾听居民心声,了解志愿服务供给的突破口。通过聚焦基层治理中资源现状、活动组织、居民需求、团队构建等问题,精准梳理社区在政策传递、文化育人、科普教育、矛盾调解等方面的需求,涵盖文化、体育、医疗、环保、法律、助残、扶老、育幼等61个大类。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社工发现,居民对医疗义诊、文化惠民、助残帮困等服务的需求占比较大,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依据前期调研数据,结合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社工积极探索增加社区人力资本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招募合适的志愿者,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其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支持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实践,彰显青年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引导巾帼志愿者充分发挥柔性优势,展现“她风采”;鼓励群众基础强、有声望、有影响力的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利用一技之长、职业优势参与服务;倡导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参与共建共治活动;激励退役军人发扬“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良好品质,发挥自身专长积极投身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勉励银龄志愿者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老有所为;向新就业群体发布“志愿者招募令”,发挥其“流动哨兵”作用,成为精细化基层治理的触角和服务延伸。截至2025年1月,街道共招募志愿者1.6万余人,发展志愿者骨干1000余名,在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优化治理配置、提升治理整体效能上发挥积极作用。

专业赋能:从“热情有余”到“技能在线”
为将志愿者更有效地转化为基层治理力量,借助东沙湖城市客厅载体,胜浦街道创办“红浦慧治理志愿者培训学院”,并引入专业机构,为志愿者开设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系列增能课程培训,助力志愿者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素养。同时,通过整合行业资源,邀请行业大咖为志愿者开展实务案例经验分享会、沙龙研讨会、“案例训练营”“志愿者话成长”真人秀、畅享沙龙治理“一日营”“志愿尖兵脑力在线”、最美“枫”景排忧解难等活动,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和活力。
借助辖区25个社区阵地体系、120个综合网格和59个专属网格,街道以人居环境整治、适老化政策上门讲解、矛盾纠纷调解等近距离现场教学实践,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层面的壁垒。依据志愿者的实际能力,各社区组建了助老帮困、科普支教、文化惠民、医疗义诊、体育健康、“救”在身边、“绿V客环保”等28支志愿者团队,为基层治理做“加法”,让服务质量做“乘法”。
精准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街道各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送服务 志愿先行树新风”为主题,依托“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凝聚志愿者力量,构建多元服务网络,精准对接服务需求,提升志愿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党支部+物业+志愿者团队+共建单位”四级架构组织,组建“社工+志愿者+N”服务队伍,为居民解决物资采购、生活陪伴、医疗陪诊、健康检查、矛盾调解、社区巡查、食品安全检查、康复训练等需求难题。此外,胜浦街道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整合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驿站、工会驿站、新业态暖“新”服务驿站等7个平台为志愿服务主阵地,链接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开展红色管家公益日、春风送暖“驿”动心弦、加油“新”力量等500余场公益市集活动,链接78家企事业单位和爱心商户,为居民提供532种服务资源,惠及3万余名居民群众,为志愿者搭建了施展专长的大舞台。
各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扩大“朋友圈”,通过单一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平时急时志愿服务的叠加组合,把“居民所需”与“志愿所长”紧密结合起来,依据需求拓宽志愿者参与渠道,多元化服务使居民们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

数字赋能:从“单向奉献”到“双向奔赴”
借助区红色管家志愿者信息化系统,胜浦街道建立“慧拍”“积分兑换”等模块,搭建了志愿者集约式管理平台,落实38类志愿服务内容;通过实施《胜浦街道红管志愿者分层分类管理办法》,以服务1小时记录1分进行登记;整合周边29家商户,设立“红管积分企业爱心超市”,让志愿者就近兑换所需,真正让志愿服务有分值、有价值、可增值;推动开展志愿者选树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
如今,在胜浦街道,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共建共治共享”正化作楼道里的笑声、社区里的协作和屏幕上的点赞。
编辑 胜宣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