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联丰社区作为典型的动迁安置社区,外来人口约7000人,面临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型的治理挑战。人口流动及身份转换加剧了居民的认同感缺失、公共意识薄弱等问题,楼道垃圾随意堆放、邻里矛盾频发等现象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社区亟需创新治理模式,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以弥补基层治理资源与能力的不足。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青茶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在地社会组织,依托专业化、本地化优势,与联丰社区党组织协同设计“楼道小主人”项目,从一米高度的视角出发,聚焦青少年群体,运用“小手拉大手”模式,推动“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
社会组织协同,构建“四方联动”治理生态
联丰社区党组织经过统筹协调,联合青茶中心构建“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青少年家庭+社区警务室”四方联动机制,以莲香新村北区39幢多层房屋的106个楼道为治理单元,建立“社区统筹、楼组自治、家长引导、警社联动”工作体系,通过自主报名与组织选拔相结合,甄选28名青少年组建“楼道小主人”队伍,精准配置到各楼道,形成“发现问题-信息采集-协同处置-成效反馈”闭环机制。社区还搭建可视化治理平台——社区微信群,联合警务室开展不文明行为警示提醒,实现治理效能倍增,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建立合作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社会组织赋能,打造青少年治理“全链条”
联丰社区联合青茶中心创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选育用”全链条机制助力基层治理,系统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实践、成效评估三维赋能活动,以“一米高度”的独特学习观察视角,倾听儿童声音。另外,社区还构建“四员一体”责任体系,赋予“楼道小主人”垃圾分类宣传员、民情收集员、卫生监督员、友邻引导员等多重角色,依托“1+N传帮带”机制,以社工指导、家长陪伴、月度考评等方式,形成“参与治理-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培育辖区青少年从治理“体验者”成长为“主力军”。
社会组织嵌入,创新四大嵌入式治理场景
青茶中心通过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体系,创新构建“环保+宣传+志愿+协商”四大嵌入式治理场景,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在环保治理场景,青茶中心联合社区警务室开展垃圾分类“敲门行动”200余次,并建立“童眼巡查”机制,有效整治楼道堆物问题;在睦邻文化场景,定期推出亲子手工坊、科普实验及知识讲座,以儿童带动家庭模式激活社区亲子互动;在为老服务方面,组织“银龄关怀”行动,发动小小志愿者走访高龄老人,同步开展家庭消防安全知识宣讲,织密老年群体关怀网;在协商议事场景,首创“小小议事员”楼组议事空间,引导儿童收集民情民意、参与社区议事会,配套《楼道服务手册》及积分奖励制度,推动实现“楼道事、大家议、共同办”的自治新模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
四大行动驱动,多元共治展新篇
自“楼道小主人”项目启动以来,联丰社区以社会组织为引擎,立足“一米高度”儿童视角,通过四大创新行动为老旧小区注入青春动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社区通过实施童眼“慧”治理行动,28名“小主人”以“敲门行动+定点督导”双轨机制参与社区微更新,发放600余份垃圾分类手册,推动公共车库焕新、楼道堆物“死角”蝶变为邻里共享空间;开展童心“暖”楼宇行动,组织50余次暖心走访,为银发长者送关怀礼包、倾听退伍老兵故事、帮扶困难家庭,以“一袋米一壶油”串起邻里温情纽带;打造童创“智”参与行动,构建涵盖课业辅导、非遗手作、禁毒反诈教育等15类课程的青少年“第二课堂”,联动大学生志愿者激活社区治理活力;深化“童行‘悦’”联动行动,以儿童参与撬动“五社联动”,联合党建联盟单位推动活动共建、资源互补,打破壁垒夯实服务根基。通过儿童视角与多元力量融合,社区焕发新生机,形成“小事共议、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的治理新生态。
未来,斜塘街道联丰社区将深化“楼道小主人”项目内涵,通过搭建青少年实践平台、拓展多元活动场景、完善激励机制,突出参与式治理对青少年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持续激发青少年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另外,社区将持续聚焦居民需求,充分发挥“五社联动”作用,以“小手拉大手”为纽带,带动家庭、邻里、社会组织形成治理合力,让青春力量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催化剂”,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温度。
编辑 高雯慧
202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