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架桥铺路”,苏州工业园区加速“催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苏州作为核心承载区之一,其中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几个月来,区域中心交出了一份“先行先试”的优异成绩单——聚焦创新药孵化和医疗器械领域,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把高校的“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
破解“不能转”:让需求与技术精准对接
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区域中心强化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的科研选题机制,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合作模式等显著优势。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并建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科技副总、实训基地、揭榜挂帅等协同创新机制,高校获得感显著提升。区域中心充分利用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资源优势,设立区域中心“揭榜挂帅”专项,面向区域中心参建高校开放申报。
破解“不好转”:全链条服务提升成果成熟度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全周期护航。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100余家生物医药平台,覆盖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针对科技成果四到六阶段的熟化需求,区域中心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了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平台,并布局了合成生物、小分子研发平台。
破解“不会转”:打造专业团队与金融工具双支撑
技术转移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区域中心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团队,依托苏州科技商学院平台优势,以知识产权、资本赋能为核心,构建从专利布局、风险预警到商业化授权的全链条防护体系。同时,发挥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资源优势,以“登记”换“确权”,实现技术成果的快速确权和权益保障,并对进入验证阶段的项目给予一定概念验证资金支持,降低项目初期风险。
此外,对于具备转化潜力的项目,区域中心提供成果转化基金和成果转化贷款支持,并配套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资源。
破解“不敢转”:制度创新破除后顾之忧
区域中心以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等8家高校为首批试点,探索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机制,企业可“零门槛”试用技术,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
与此同时,区域中心与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合作定制了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风险保障综合保险产品——“园研保”。该产品首创包括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许可信用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在内的四重综合保险模式,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全过程风险保障。目前,“园研保”已正式落地,首单承保了苏缘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医科大学和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定心丸”,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破解“不愿转”:以评价激励激发动力
针对高校和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区域中心通过举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BioMatch及百校巡回路演等系列对接活动,促进高校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带动更多高校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
目前,区域中心已形成“需求牵引-平台赋能-金融支撑-制度破局”的闭环生态,推动“高校研发-企业承接-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下一步,区域中心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接高校院所征集科技成果,建立并发布“先使用后付费”专利成果库,依托“园研保”为供需双方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风险保障,努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增效。
编辑 唐晓雯
202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