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治政府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信访局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时间: 2025-03-31 16:41:51 |来源: |浏览量:|字号:
2025-03-31 16:41:51

2024年度,信访局认真贯彻上级部署要求,以“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基础年”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提升信访办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优化信访事项办理质效,防范风险隐患,信访形势总体平稳。

一、学习贯彻落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精神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经习近平总书记批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确定的重点专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全省信访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州市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现场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大局稳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新的贡献。江苏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无锡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现场会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大力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矛盾纠纷综合化解能力,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

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园区紧紧围绕“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工作目标,对照信访法治化的“路线图”、“导引图”和工作指南,系统推进“预防”、“受理”、“办理”、“追责监督”、“维护秩序”等“五个法治化”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各环节精准规范。

(一)强化源头治理,推动“预防法治化”。及时预警消解了多个风险矛盾上行。走访调研并联合约谈重点互联网企业,及时回应消费者诉求,预防投诉量过快增长。赴先进地区调研合规经营的先进经验,协助探索化解矛盾突出的消费服务领域信访矛盾。

(二)精准甄别转交,规范“受理法治化”。组织业务培训开展工作研讨明确路径指引,法定途径和信访途径区分清晰。依法及时转送,加大交办、督办力度,指导督促依法按政策解决合理诉求。强化教育疏导制定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实施意见,受理实践中强化引导和规范。

(三)依法分类调处,落实“办理法治化”。落实初信初访接诉即办、信访积案专项治理、调解贯穿信访处办全过程等办理机制,推动信访事项依法分类办理。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工作原则,扎实推动信访事项依法及时处理到位,全年法定途径办理化解率、一次性化解率质效良好,调解和解率稳步提升

(四)坚持评查问效,严格“监督追责法治化”。建立与纪工委、监察工委的对接沟通机制。开展规范化办理自查、回溯排查和案件办理评查工作组建了“三官两师一员”巡回指导队伍,通过信访听证、法律服务、心理评估、情绪疏导等举措,开展集中办理、指导化解、推动稳定工作。

(五)打击违法信访,依法“维护秩序法治化”。定期会同政法单位研判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赴先进地区考察调研打击恶意讨薪和查办典型案件经验。先后对多名违法信访人员予以处罚。

三、2025年工作打算

(一)深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要进一步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矛盾,对信访矛盾突出的重点领域,梳理突出问题,明确责任主体,压紧压实职责,预防和减少层面性和群体性问题产生。对信访积案,重新梳理问题来龙去脉,搞清事实真相,前因后果和真实诉求,对合理成分、案件风险和办理过程再评估,努力推动打开事结、扫清心结。对新行业新问题,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新行业新群体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发挥信访工作社情民意晴雨表”作用,及时掌握趋势特征,提前预判。

(二)纵深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真正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确保“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落实到位。规范各渠道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标准、程序和方式,精准甄别问题性质和管辖单位,确保转送去向准确、责任主体适格、群众每项诉求都得到处理,推动信访事项分类依法办理到位。坚持调解先行和调解贯穿全过程,坚持法定途径优先,厘清依法分类处理清单,准确区分信访事项适用办理程序,压紧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将信访问题的预防、发生、处理全过程纳入监督体系,层层拧紧信访责任链条,完善信访督查机制,规范履行信访部门“三项建议权”。积极引导信访群众自觉遵守法律,理性表达诉求。依法处理信访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和完善警信协作和部门联动机制,着力维护信访秩序。

(三)强化风险防范处置。进一步完善风险信息汇总,用好稳定风险评估、研判分析等制度,将风险事项纳入视野范围,防止风险隐患转变为现实危害。对排查、通报和交办的事项和信息,迅速核查,细化处置。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优化部门协同和力量保障,堵塞风险漏洞,坚决做好高风险因素的稳定工作。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